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庞丽娜 实习生 陈倩)“十三五”时期,广西累计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亿元,列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8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2020年度全区有9个市入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前30名,入围城市数量全国第一……8月5日,广西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积极践行新时代治水思路,为壮美广西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主题介绍有关情况。
172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正有序开工建设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广西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实现新突破,“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亿元,列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8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河流防洪治理1170公里,水库进库道路提升改造401公里,标准化海堤建设36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57座,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其他重大水利项目也在有序推进,其中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二期工程关键控制性工程红水河大渡槽预计年底可实现合拢;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已于2020年6月29日实现大坝封顶;百色水库灌区工程保群泵站基本建成,完成管道安装177.07公里,6条隧洞已贯通2条;西江干流治理工程13个子项已开工7项,剩余6个子项将于年内全部开工建设。
落实“节水优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水是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之一,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更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广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刚性约束,落实“节水优先”,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系统治水,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度全区有9个市入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前30名,入围城市数量全国第一。累计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93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综合实施水生态流量保障、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农村小水电绿色改造等,全区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8%。
解决153.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民生福祉,自治区聚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作为重点领域攻坚,组织开展了大石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大会战和饮水安全战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同步解决和巩固提升了153.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累计投入54个贫困县中央及自治区水利资金362亿元,着力补齐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加强滇桂黔石漠化广西片区扶贫攻坚、定点扶贫等工作,定点帮扶的融水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十四五”期间,广西将坚持集中连片供水发展方向,以县域为单元规划好农村供水发展,因地制宜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老旧工程和管网更新改造,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着力构建形成“一县一网”、“多镇一网”或“一镇一网”、“多村一网”的农村供水格局。同时,以完善水价机制为重点,全面推进建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水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
广西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体制机制,构建了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设立河湖长2.6万余名。积极开展“河长巡河”“河长治污”“河湖清四乱”“河湖划界”“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等活动,各级河湖长每年巡河巡湖120万人次以上,推动解决河湖“四乱”重点难点问题8500多个。推动广西水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向好,全区“水十条”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2018年的96.2%提升到2020年的100%;今年1~6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前30名排名广西入围10个,其中前10名占7席,保持全国第一。2020年度广西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激励。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积极推进,89682处小型水利工程全面完成改革目标任务,完成581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广西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广西抗旱条例》和《广西农村供水用水条例》等颁布实施,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下一步广西水利工作将持续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为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